数字经贸学院国际商务专业2025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
2025年3月10日 上午,数字经贸学院国际商务专业2025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在教师发展中心互动室5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聚焦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旨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会议由国际商务专业副系主任张丹主持,邀请了校外专家:暨南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刘新荣副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李景海教授、企业代表广东省数字贸易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贤军;以及校内专家:数字经贸学院院长李广明教授、数字经贸学院副院长李伟副教授、国际商务专业负责人林学军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韩丽姝教授、国际商学系主任唐清萍老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刘宁宁老师以及专任老师代表谢旻良副教授、周国辉老师、黎银星老师共同参与研讨,研讨内容主要围绕培养目标定位是否精准、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实践教学环节如何优化这几个板块进行。

本次论证会,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正的背景和目的,提出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原则,强调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接下来,张丹老师详细汇报了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本次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新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丰富了国际商法知识群,AI人工智能知识群,国际化管理知识群,增加了经贸规则、国际商务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数字化时代的商务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增加实习实训时长,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后,对人才培养方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方案目标明确、紧跟社会的发展,符合国际商务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同时,专家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暨南大学刘新荣教授提出并建议实践课程应遵循三阶梯递进式设计方案。大一和大二阶段为基础层,可开设国际商务数据分析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据分析技能,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大三进入专业层,此时应着重开展实战与模拟类课程,通过模拟真实商务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的运用。到了大四综合层,设置跨学科项目,打破学科壁垒,促使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满足国际商务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广东财经大学李景海教授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时,应充分考虑专业差异化极为关键。基于对毕业生的深入回访与反馈收集,聚焦挖掘专业特色中有待强化的关键部分。例如,通过分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表现与职业发展路径,精准定位哪些专业技能、知识模块或实践能力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专业,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独特优势的。针对这些差异化要素,后续将着力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以进一步凸显专业特色,提升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独特竞争力。企业专家漆贤军院长提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锁定湾区实际需求,全力挖掘适配湾区产业生态的特色要素,特别强调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商务与贸易领域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基于此,本专业应将区域产业特性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打造独树一帜的专业特色。

校内专家李广明院长指出课程建设应聚焦于国际商务的核心竞争力,凸显其与国际贸易的差异性,强化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入。在此基础上,注重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梳理与融合,优化课程体系,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李伟副院长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性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并强调培养目标中应注重国际化与产教融合的融会贯通。国际商务专业负责人林学军教授提出应立足国际商务特色,如:外向型企业、国际投资、跨国企业管理、风险管理,从这几个模块来应对专业技能、知识,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韩丽姝教授提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华商特色,重点融入国际化与数字化理念。通过丰富国际交流项目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强化外语能力培养,特别是专业外语的应用,确保培养目标突出国际化特色,并且强调注重培养人工智能(AI)应用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中对AI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要求。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与AI相关的专业课程,如“AI基础与应用”“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等,同时结合专业课程,融入AI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实践环节中,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室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AI应用的实践机会,确保课程与实践有效支撑培养目标。

专家们畅所欲言,针对国际商务2025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学院领导对专家们的辛勤付出和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最后,国际商务教研室团队将认真梳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方案落地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际商务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此次论证会的成功召开,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未来,国际商务专业将以此次论证会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加优质的条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